2012-08-29

Belgrade與Mitrovica的橋


一篇紐約時報中文版的短文.

橋, 不服務於任何隱密或邪惡

這座橋勾起我三年前的記憶。這座伊巴爾河(Iber)上連接塞爾維亞(Serbia)與科索沃(Kosovo)實際邊界的橋,我曾走過幾次。現在想來,我真是固執得可愛。幾天前才在貝爾格勒(Belgrade)被新納粹們扁了一頓,還堅持一個人南下科索沃。我知道幾年前情勢緊張時河岸公寓(北岸吧)的窗戶裡會有狙擊手放槍撂倒對面的異族人,兩邊零星攻擊。我到訪時當地邊防由聯合國負責,城內治安由北約(或聯合國?)管理。當時法軍鎮守的橋上空無一人,我提著行李包過橋,心裡在想也許哪裡飛來一槍,我就沈屍伊巴爾河無人知曉了。接頭人跟我約在南岸的清真寺前見面,現在想來真是有點無厘頭,一個被歧視討厭的東方人剛坐塞國紅十字會(基督教)的車南下,一人過橋到宣布獨立的南岸,還大辣辣走到清真寺前探頭探腦等人,還真不怕被找麻煩。

不過,在那片區域活動了幾天,對當地了解更多以後,就覺得自己的想法實在太嬌慣了。誰人不曾在槍口下經歷幾次生死邊緣呀?有個電視台總經理說當年在戰時他為了持續不斷的發佈新聞,前前後後躲過了十幾次狙擊手暗殺,是真神要他把使命完成。那個在強權威壓下的校長,每次軍人進來問話就不知道人生是否會在此刻終結。把自己的生命暴露在風險下多幾次,人就習慣了。習慣了就勇敢,勇敢而無畏。

再說就跟橋沒有關係了。談到米特羅維察(Mitrovica)的橋,我就想提另一座橋。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的橋。同一場戰爭的另一造,為了保衛家園防止北約的空襲摧毀僅存的首都聯外橋梁,貝爾格勒的男男女女手拉著手,形成人鏈全都躺在橋上充當人肉盾牌。塞族的朋友說起這件事,神情充滿自豪與感動。他們也同樣勇敢而無畏。

當時的貝爾格勒之於科索沃,有點類似現今北京之於新疆。首都的青年男女不明白遙遠邊境的衝突原委,只是單純的愛家愛國。甚至戰事發生後,從北部南下增援的內地塞國軍隊後來反而幫助阿裔居民逃跑。他們可能出任務前並不知道當地種族仇殺的情況竟然如此慘烈,以為只是要鎮壓「外國敵對勢力利用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搧動的地方叛亂」。

從事國際關係的人,都應該到現場去虛心學習,看看自己所做決策的後果,看看那些受辦公室會議廳決策影響的人,是多麼勇敢無畏。大概是那時候起吧,我變得對衝突中立,學會尊重並尊敬各種立場。不管多麼微小,每個人拼的那都是自己的一條命啊。

2012-08-23

中國環境問題的治理


一篇FT中文網上的文章

中國面臨的環境難題

比中國的經濟成長數據更加敏感的,是中國的環境數據。近年的社會發展顯示,若是完全公開(或是開始調研)真實而全面的空氣/土壤污染狀況、河川/地下水/近海的水污染情況、食品安全情報(不只是獨立個案的黑心產品,而是廣泛存在的重金屬污染、瘦肉精等有害物質成分),現存的社會體制可能面臨存續危機,沒人知道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嚴重的環境問題也成為中國新富大批量移民的原因之一,美英澳加華人聚居區房價大漲,全球都或多或少受影響。幾年前同時走馬看花讀了一下國際環境建制相關議題跟國際政治經濟學,那時的感想是與其陷在歐美框架思考諸如碳稅、排放權等等抽象的遊戲規則然後幻想所有國家會受感召而加入自由制度主義的議事桌,不如期待像加州曾經帶頭禁止販賣拖網漁船捕獲的漁貨那樣,由主要市場以現實主義精神規範引領資本主義經濟的走向。

美國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大市場,不過鑑於中國規範不嚴(標準訂太高沒有工廠能達標適得其反)、環保衛生意識不足、工業技術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規模卻已直逼美國,事實是,中國不跟上發達國家的進度,談什麼全球環境治理都效果有限甚至無法開局。在歐美坐而言不如到中國起而行,解決中國的問題就是解決世界的問題。我曾經認為在這中間,共產黨的政策是最重要的。就我認識至少北京還有不少以天下為己任的精英官僚,在漸進式產業規範跟法規監管上下了不少工夫。但是出了北上廣等一線大城,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後來我發現,上層的政策制定固然重要,但對社會進步、公民意識的普及,最關鍵的機制肯定是各地的良心媒體跟社群網站。不管是挖掘整理各地的污染情況、督促政府應變、調查災變事件真相或是為弱勢發聲維權,中國的地方報系、網站不斷挑戰言論尺度,加上社群網站助攻,直接促成川震後中國公民社會的質變。將來的希望就在那些冒著職業風險、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危險而勇於報導真相的記者身上。雖然仍然受到上級監管時有整肅,至少現在還可以上訪微博,眾人傳頌。

從外部來看,在環保節能技術的合作上,日本產官學界是能夠且有意願提供諸多幫助而達成互惠的。這對消弭中日民間敵意安定區域局勢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不過我身在此間發現其中諸多窒礙。官方之間至少都存基本善意,但民間互不信任感很重、加以經商文化差異巨大是阻礙合作的主因。而在言論自由跟信息傳播上,台灣原本可以發揮絕大的角色。如果南方周末報導北京大雨被撤的八個版能輾轉到台灣而有人敢登,對台灣站在華人世界言論自由的置高點有莫大的價值。然而在這個歷史時刻,台灣卻上演了旺中案。台商好的不學、卻將當前中國商場上道德無下限競爭無底限的惡質部分帶回台灣肆虐。其他「親中」媒體自我審查、反中媒體則傾向落井下石。當然一切的歷史矛盾都是有因有果的,但負面的態度生不出正面的果實,世局如果無法朝著共贏的方向發展,任憑對彼此的負面想像膨脹,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很危險的。

2012-08-01

印度大停電與其他

北印度大停電超過6億人受影響, 日本也在上週的猛暑節電中熱死了19個人, 上千人送醫. 對生活在供電穩定社會的人來說, 電力問題只關乎電費是否調漲. 但對生活在某些發電設備/電網不足, 或根本上能源就不夠用的地方的人來說, 電力問題就沒那麼"小資情調"了. 印度該如何更新, 完善供電系統? 能源從哪裡來? 姑且不論印度政府執行力的問題, 目前能夠穩定供電的除去核能跟生質能(主要從玉米轉化, 扯上糧食問題), 還是只有會釋放溫室氣體, 要從特定產地進口的石化燃料(煤, 石油/Oil Sand, 天然氣/LNG...). 這樣的話各國再討論什麼京都議定書, 碳交易, 什麼節能減排, 又有什麼意義? 將有另一個中國級的龐然巨物要走上中國才剛走過的路. 不然, 可能還是得利用核能來供給部份電力. 總之, 減排抗暖化跟無核家園目前似乎只能二擇一.

日本從去年起就反核聲浪不斷, 一時也停下了所有的

核電廠. 但就得面對突然失去30%供電的後果. 這個夏天, 日本濕熱難耐. 我坐過一班電車, 只開著微弱冷氣(時停時開), 車內溫度接近30度, 空氣完全不流通, 差點缺氧昏倒在車廂內. 公司配合節電, 到上週為止辦公室到中午才開空調(這週起總算早上開了, 不過到下午就調得跟那台電車一樣弱, 時停時開, 一樣快讓我悶死在自己座位上), 員工們揮汗如雨拿著扇子猛扇, 衣服又濕又臭, 一樣的場景也能在各餐廳商場體驗. 也許真是不得已, 也許是政府在逼迫輿論接受核電, 總之沒有電, 人真的是很難過日子. 去年停光核電廠以來, 日本進口石化燃料比例大增, 火電廠再次火力全開, 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次反轉向上. 為此日本已經宣布若京都議定書延伸第二階段, 日本恕不奉陪了.

人們心中總有美好圖景, 好像風能太陽能水力地熱生質能這些動力源真能解決能源供應的問題. 還是面對現實吧, 風不會一直吹方向也不固定, 夜晚/陰雨/灰塵/高溫都會讓本就微弱的太陽能打折, 這些小量的峰值電力只是餐後點心, 無法取代基礎電力源. 水力同樣影響生態水文同時也受地形限制, 地熱只存在某些地理區域, 所有這些能源也都有儲藏跟運送本身的難題, 還有儲藏跟運送時電力耗損的問題. 生質能還有待研究, 否則只能廣種玉米, 能源與糧食爭地也不是辦法.

美國/加拿大近年開採各類石油資源有成. 我猜想, 石油世紀大概還沒有結束, 將來油價大概也不會高得太離譜, 有些國家核能還是廢不了, 而溫室氣體還是會愈來愈濃密的. 不過別擔心, 智庫們其實某方面跟政客有點像, 也許過幾年, 歐美勢弱, 拗不過興新國家撈不到經濟上的好處(且看這次歐盟向境外航空公司強收碳稅的爭議會怎麼收尾), 政治風向變了, 聲稱地球暖化與CO2並無關連的研究就會多起來, 大家又會把道德戰場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

節能減碳主流的發展方向在可見的未來應該在更輕更薄更節能的料質, 更高的能效, 更有效的處理排放物等等. 其他新能源或著只是點綴, 或著還需要更多配套的研發. 對於遠離產油區的日, 韓, 台來講, 要嘛確保亞丁灣+麻六甲+台海的自由暢通, 不然就得認命使用核電並祈禱電廠能撐過地震海潚了.

德國的可再生能源佔比將近10%, 且也有廢核計畫, 尚未涉獵. 蠻想知道德國電網怎麼處理大量不穩定電力, 還有廢核路線圖長什麼樣子.

2012-07-27

光伏慘業誰之過? 畸形產業導向之過

FT中文網

光伏慘業誰之過?

中國政府與產業界上下交相賊。地方政府揣摩中央政府的政策形成對策迎合,聰明的企業再看地方政府的風向投資,有內線消息的先跑幾步,沒消息的看大家往哪兒跑也往哪兒跑。先是引進國外設備填補國內空白,然後大量生產出口搶錢,之後產能過剩價值崩跌一哄而散,大到不能倒的就這麼吊著求援。這種循環已經危害了不止一個產業。現在光伏「製造業」的危局已經廣為人知,但接下來要發生的光伏「發電業」泡沫還方興未艾,也許明後年會爆發出來。要說是誰之過?我想中央政策對新能源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明確的,問題可能在於從地方政府到產業界到一般大眾,中國人普遍對於尋求短期套利、投機的狡猾小聰明太過發達。各產業界龍蛇雜處,想好好發展的企業滿腹苦水。由於出口佔比之巨大,中國的畸形產業發展影響遠超國界。現在國外的光伏業死傷枕籍哀鴻遍野,矛頭直指中國傾銷,中國產官聯合自要反擊,但這樣一場光伏世界大戰打下來,真正是誰也沒有好處。

台灣的電池廠準備接單吧。

2012-07-24

該留給下一代解決的尖閣/釣魚島/釣魚台爭議

中日之間的政經力量走勢曲線很明顯,中國直線上升,日本緩緩下降,並且基本不會逆轉。在這個島嶼問題上,日本是實效控制方並被美國明確承認納入共同防禦範圍,中國是後來挑戰方(70年代美國調研報告指出海底"可能"有油氣之後首先是台灣宣布,然後大陸跟進宣布其為中國固有領土)。

日本政府的策略其實受制於政權不安定而曖昧不清,但石原慎太郎很清楚。實效控制著海域但弱化中的日本要趁中日力量對比還沒拉到太大、美國還站在日本一邊,並意圖重返亞太,而中國在南海成為眾矢之的時,確立起政府對島嶼的直接支配體系(國有化)並喚起國民注意。與其交給一年到頭換內閣的中央政府,不如讓自己長年連任知事的東京都來管理。將來若發生衝突則依法行事。此以東京都倒逼中央政府的策略已顯出效果,中央政府跟進表示要購島,美國明確表態周邊海域為共同防禦的範圍。

中國的策略也很明確,日漸增多的調研、漁政船巡視,時不時引起日本緊張,突顯中國在此海域之存在,反覆強調這片海域乃是爭議地帶。相對於日本想早些確立起標準應對程序、管控體系,中國則等待自身政經力量更加成熟強大,將來再以壓倒性的地位來談。

所以我覺得作者太悲觀,這種策略之下戰爭並不會發生。島已經在日本手上,對日本來說問題並不存在,只是防守驅逐中國漁政船。若是擦搶走火引來兩邊軍艦對峙,只要中方克制則事情也不會擴大。

若是群情洶湧人民要求軍方強硬,戰爭可能會在解放軍準備好的將來發生,但仍然沒有意義。因為就算奪了島,只要對方不承認,問題仍然是問題。除非戰況升高到打到戰敗的一方簽訂條約完全放棄領土要求。但以中日之間的脈絡來看,這只可能是全面戰爭。而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還不用考慮美國因素)將導致的全球產業鏈震盪,整個世界都無法承受。

中日不能打,打了也解決不了。依我看最可能發生的狀況大概會跟台海兩岸差不多。有一天老去的日本將不得不接受中國資金的進駐、中國影響力的滲透,更加民主化與開放的中國將降低日本人的反感,有一天那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就像台灣是否將統一到大陸之下,也將漸漸沒有太大差別。將來的人們回頭去看,當年為什麼爭得那麼面紅耳赤,大概只會莞爾一笑吧。